开设电缆厂创办集团 只楚改造富了一村人
时间: 2024-10-21 02:21:05 | 作者: 粗粉加工设备
产品特点
左图为:1984年以前的只楚村老街道。(市民供图)右下图为:2012年,只楚居民区内商店林立,住进楼房的居民享受着新生活带来的便利。右上图为:村改造前只楚村老居住区。(市民供图)
只楚,是一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老村子,早在唐朝就形成了居民点,当时修建的佛寺早已衰败,清代修建的庙宇被改作教室,最终没了踪影,然而村子里那些故事和传说 ,却留存至今。自上世纪80年代电缆厂建成后,世世代代靠农业为生的只楚人,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兴办了二十多家工厂企业 。如今 ,富足的只楚人茶余饭后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晒着太阳聊聊过往。11月2日,记者来到只楚居民区,听老人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一路沿着安泰路往北走,向着不远处的只楚居民区住宅楼走去 ,首先闯入视线的是几间破旧的平房,有的已经坍塌了小半房顶,有的只残存着半面墙壁,即使保存完好的,门口也杂草丛生。这里早已废弃不用,只有片片瓦当,似在诉说往日的繁盛。
老房背后,就是只楚居民区的新住宅楼,老人们坐在楼下的花坛边或者马扎上,三三两两地聊着,“小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讲,村里有几座寺庙,我小时候还见过一座,现在都没有了。”原只楚村民刘铭说。
据参与只楚村史编纂的李金代介绍,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法常和尚曾奉诏在村东南的金刚顶附近(现化肥厂位置)建了只楚寺,俗称金刚寺、南寺,后称芝水寺。寺庙规模宏大,晨钟暮鼓,“善男信女,络绎于途”。可见当时,只楚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村庄。
不过,明朝正德年间的一场大火,让寺庙毁于一旦,人们在原址上又重新修起了一座三进四院的佛寺,这里曾经是方圆数十里的佛事活动中心,香火鼎盛。然而清末民初,僧走寺空,墙断碑倒,寺庙渐渐败落。上世纪20年代初寺庙倒坍,如今荡然无存。
“村里还有一座很灵验的关帝庙,过去听老人讲,外地有的船老大还特意过来拜祭。”居民金延丽和记者说。相传村西北角的关帝庙,从清朝乾隆末年开始筹建,嘉庆年间落成,供奉着武圣关羽以及麾下大将,庙建成不久,就有一位福建籍的船老大一行数人抬来了一艘船模型和一块匾额,几个人供起匾额和模型就开始烧香膜拜。原来在此之前不久,福建船老大一行人运货来烟台,船接近芝罘岛的时候遭遇暴风雨迷失了方向,这时却有一盏红灯出现在船头引路,他们跟随红灯而行,在夹河口上了岸,船老大继续追着走,发现灯光落到只楚村关帝庙院内不见了。船老大顿悟这是关帝显灵,于是前来报答相救之恩。自此关帝庙名声大振,香火盛极一时。
1946年,村里扩建小学,大殿被改为教室,泥塑也被移走,关帝庙自此淡出人们的生活,村中另有一处土地庙,同样改作了小学教室。
居民金延美自幼在村中长大,她和记者说,过去谁要想搞点副业,就得推着独轮车把东西运到白石、通伸一带,那时的路不像现在这样平坦,出去做趟买卖,卖点东西不容易。“你看现在 ,出门有公交,孩子们家里还买了车,自己想去哪就去哪,晒不着也累不着了。”
金延美还和记者说,当年的村民手头都不宽裕,冬天生火炉都不舍得烧煤块,全用的煤粉。“煤粉不好烧也难不倒人,我们把煤粉和黄泥和在一起,靠黄泥的黏性,让煤粉成块,做成饼子烧。”金延美和记者说,能想办法把困难解决了,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是好样的。
“当年咱这就是小破农村,冬天去市里运大粪,早上往口袋里装一个粮食片片,不舍得吃就去干活。通伸那边有个大坡,就在现在电视台附近,当时比现在陡多了,我们饿着肚子爬不动,就啃上两口冻得硬邦邦的片片,还别说,嚼着嚼着就觉得有劲儿了。”居民金明花讲起当年的事还忍不住笑,她和记者说,如今,吃什么也找不到那份香甜了。
居民秦元英嫁到只楚村已经差不多50年了,她和记者说,当年日子都不好过,她的五个孩子相继出生,自己却一个鸡蛋都没吃上,“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别说鸡蛋,连鸡蛋皮也没见过。”当年秦元英家在东山上有个果园,每天她家养的小土狗小虎都陪她上山看果园、干农活。“每次晚上看果园,小虎都在前面带路,可有一天晚上,无论我怎么叫,小虎就是不肯走,当时我就头皮一麻,不敢上山了。后来山上出现了狼爪印,想想都后怕,小虎救了我呀!”秦元英说。
秦元英还回忆起当年看果园与蛇的一次“亲密接触”,“那天中午我在果园眯了一会,醒来就觉得身上凉飕飕的,睁眼一看,妈呀,面前有条一米多长的蛇,吓得我都不敢动。旁边倒是有个石料厂,可大中午的大家都回家吃饭了,没人。我没办法,只好扯着衣襟把它赶到枕巾上。”
秦元英一边比划一边和记者说,她小心地拿起枕巾,一边跟蛇说着话,一边把它放生了。“我就跟它说,‘你走吧,你走吧,幸亏今天遇上我,不然你就没命了’。结果那蛇刺溜一下就钻进洞了”。据悉,当年山上蛇和狼比较多,村民上山都小心翼翼。
楼下闲聊打发时间的金明花老人和记者说,当年村里有个名叫夏宝山的人养了一头毛驴,这头毛驴特别有名,村里没有不夸它通人性的。“驴车上放上不同物件,毛驴自己就知道往哪走,送完东西还能自己回来,太神奇了。”
原来,当年夏宝山赶着驴车为供销社运货,他只要把酱油桶往驴车上一放,毛驴就任凭他打盹儿,自己会到酱园去取酱;如果放的是点心箱子,毛驴就会改道去糕点厂,绝不会走错地方。
夏宝山的妻子多病,每当犯病时,只要在驴车上铺上被子,毛驴就会主动拉着她去医院。夏家对毛驴特别好,毛驴也忠心耿耿地为夏家服务了约30年。驴老了,实在跑不动了,夏家不忍心宰杀,直到它老死,才把它埋葬了。
村里还有个故事,是关于东山上的石料厂的。这个石料厂被称为“郭石坑”,业主郭泗远之所以能开起石料厂,是因为一次巧遇。
当年郭泗远是个“赶脚的”,赶着毛驴给客人代步,往返于烟台蓬莱 、黄县一带。有一天,郭泗远从烟台码头上接了一位客人。交谈中,客人得知郭泗远是只楚人,日子艰难冬天不得不出来“赶脚”。俗话说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地方有山有海,那位客人觉得他过得如此辛苦是活该。郭泗远心中恼火,心想你骑驴哪知赶驴的辛苦 ,于是就跟客人说 ,“您老人家说得对,我真是烧了高香了能遇上贵人指点。”并告诉客人,自己想要开山打石,只是苦于没有本钱。那位客人听了微微一笑,不再说什么。到了蓬莱城里,客人见他老实巴交伺候周到,加上之前卜了一卦要破财消灾,就大方地甩出了100两银票,并告诉郭泗远不用找了,用来作本钱开个石料厂。
原来那位客人就是吴佩孚,当年直皖战争后,他独自回蓬莱老家,正好与郭泗远巧遇。郭泗远得知客人身份后,惊得半天合不上嘴,后来用这些钱当本钱,开起了石料厂,脱离了贫困。
“到上世纪60年代,村里接手了石料厂,农闲时男女分工去打石头,男的打下来,女的就拿着小锤敲成小石子,论筐算工分。”金明花和记者说,石料厂早已荒废。
1984年以前,只楚村仍以农业为主,后来村里的土地慢慢的变少。“当时为了建发电厂 、修铁路、建医院以及别的企业和设施,村里土地不断地被征用”,居民称,单纯的农业生产已经难以满足村里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楚人决定走工业经济之路。
提到只楚村的工业生产,就必须提到这里的第一家村办工厂——烟台振华电缆厂 。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厂房设备,也没有一点经验,村民愣是摸索出了一条路。村里卖了仅有的几栋小楼,筹到70万元 ,其中40万元拿来还债,剩余的30万元用来筹办电缆厂 。
1984年3月5日,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勋等,把天津电缆厂的只楚村籍退休主任工程师申传纲邀请回故乡,创办电缆厂 。申传纲受邀回村,在他的主持下,电缆厂先后研制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10多种,其中5种列入国家和山东省“星火”“火炬”科技计划、4种填补国内空白,3种替代进口,4种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自此“引进一个人,办了一个厂 ,富了一个村”成了广为流传的佳话。
“电缆厂现在看来可能没什么,可在当时看来,600多平方米的厂房摆在眼前很气派,办公室墙上的黑板还用粉笔写着板报,咱村的人也开始从农民变成工人了,心里高兴着呢!”原村民卫红梅和记者说,她至今记得那一年夏天,电缆厂第一天烧起锅炉生产出第一批电缆的场景,厂里的工人,看热闹的村民,心里都莫名兴奋。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 ,只楚早已形成了下辖20多个企业的大集团,工业仍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卫红梅1989年就搬进了只楚小区4号楼,她和记者说,村里从1986年开始陆续盖楼,她算是搬过来较早的一批村民。想起过去的生活,卫红梅感慨不已,“以前咱都是农民,男女老少都得下地干活,要挥锄头、出大力,按时上下班,过累不着晒不着的生活,当时想都不敢想。”
卫红梅每月可以拿到1000多元的退休金,而75岁的原村民刘铭涛,每月的退休金能拿1700多元。“早年我虽然在村里干过活,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干个体经营了,直到60岁才回村里,想不到村里也给办了退休。要是干个体或者种地,哪有这样的好事?还是村里建起各种工厂才让我们跟着沾了光”。刘铭涛和记者说,村里的老人退休后孩子是可以接班的。“都说外面找工作难,咱村不但辅助奖励孩子上学,回来还给安排工作,别处哪有这样的好事?外面嫁过来的媳妇 ,村里还给安排到村办企业上班。”
吃过晚饭,只楚居民区的超越广场上热闹起来,金延美、金延丽姐妹俩和百十位只楚居民一起,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几位老人在广场周围的健身设施上压着腿、伸着腰,旁边居民三五成群看着嬉闹的孩子聊着天。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这是小区天天都会上演的情景。遇上下雨天或者冷天,活动场地就会搬进旁边的活动室,阅览室、棋牌室也常常聚集着前来休闲娱乐的居民。
“每天早晨,小区都有老人练太极拳。”金延美和记者说,几位很喜欢跳舞的居民每天看着视频学,晚上大家就到广场上一起跳,图个乐呵。
金延美退休前是只楚村办企业烟台汽车内饰总公司的一名工人,59岁的她如今退了休,在家帮子女看看孩子 ,晚上来广场跳跳舞,晚年生活丰富而充实。如今的只楚有高耸的住宅楼、精美的校舍和完善的娱乐设施,已不再是那个杂草丛生的小村子 。
据《只楚村史》记载,只楚村的位置上 ,早在公元698~699年就形成了居民点,建村前后 ,村北柘棘杂草丛生 ,多枳,故称“枳楚”(楚即灌木丛生的意思),后来称为“只楚”。只楚在当地方言中又读作“择处”,据说是从河南固始县迁居来的人,按河南当地口音读“只楚”为“择处”,沿袭至今。
明代以后 ,由于军事设防、移民以及天灾人祸等原因,只楚村的人数时增时减。据有关文字记载,明朝有刘、夏等几户人家从云南先行迁至只楚,拖地垦荒定居下来,被称为“占山户”。后又有李姓人家从河南固始县小洼子村流转迁徙,来到只楚村定居。福山县内刘、王、唐等姓也先后迁来只楚村定居。后又有祖籍牟平县申家庄的申姓人家,由铺后村迁至只楚,叫作“买山户”。明末清初,金姓一支由北皂迁只楚。
记者了解到,只楚人还特别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传承,1999年曾经出版过一部60万字的村史,记录了只楚村自唐朝圣历年间至1996年的发展轨迹和历程。提起这部历时两年编纂的村史,只楚人自豪地和记者说,“这可是咱村的第一部村史,也是山东省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农村村史。”
《只楚村志》编委李金代表示,只楚是个很具特色的村庄。“只楚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大村,又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自然信息量很大。近年来发展又很迅速,短短20年就完成了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将一个乡村建设成了欣欣向荣的城市社区,这样一个村庄修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金代和记者说,目前一部近百万字的《只楚村志》即将出版,将更全面地展示只楚自建村到2004年的发展历程。
山东只楚集团有限公司是烟台市芝罘区只楚居民区的经济实体。1984年创办烟台市电缆厂开始工业创业,历经二十年的努力,只楚集团现已发展成为下辖20多个企业(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个)的国家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8/106597009】
根据滨海路大货车运行特点,交警四大队组织警力将凌晨1:00—4:00的时间段,作为滨海路大货车违规通行管控的重点,专门成立机动夜查小组,采取定点检查和全路段警车流动巡查。下一步,交警部门将不定期、不定时组织针对滨海路大货车违规通行的专项整治,最大限度消...[详细]
1月8日上午,烟台市公安局福山分局在全区统一开展了“110宣传日”现场集中宣传活动。福山公安分局政委王长君、副局长马红军亲自深入主宣传会场,与民警一起参加宣传咨询活动,面对面解答群众咨询。[详细]
今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2018年烟台市十大教育新闻正式对外公布。2018年,烟台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补短板、提质量,优结构、强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向着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迈进。[详细]
新年伊始,一个利好消息给长岛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1月7日上午,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管委挂牌仪式在长岛举行。此举标志着长岛的保护发展将正式按照综试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推进。 长岛的生态建设布局从去年就开始构建。2018年6月19日,...[详细]
1月8日上午,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烟台市消防管理若干规定》。记者从会上获悉,《烟台市消防管理若干规定》是烟台第一部消防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共28条,将于2019年2月1日施行。[详细]
1月7日上午11时,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管委挂牌仪式在长岛举行。烟台市有关领导,区工委、管委领导,县人大、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及“法检”两长,县委各部委、县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开发管理处)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仪式。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详细]
工程案例
相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