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粉加工设备

煤制烯烃技术这样攻克

时间: 2024-10-17 05:15:08 |   作者: 粗粉加工设备


产品特点

  

煤制烯烃技术这样攻克

  乙烯、丙烯等烯烃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工业、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存在广泛的应用。塑料、合成橡胶、纤维、医药品原料、农药、涂料等,大部分品种的重要原料都是烯烃。

  “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咱们不可以走完全依赖石油制烯烃的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说。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的科研人员开始探索研究煤制烯烃技术。此后,经过几代科研人员近40年的接续攻关,联合工程公司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专利工艺技术(DMTO)成套工业化技术,开辟了非石油资源生产烯烃的新路线,实现了世界上煤制烯烃工业化“零”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由于全球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大大攀升,人们对烯烃原料来源产生担忧。

  科学家想到一种方法:首先以煤炭或天然气为原料合成甲醇,再用甲醇制取烯烃。一些国家相继启动以煤代油的科技攻关计划。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中国的科研人员们也行动起来。1981年,甲醇制取烯烃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重点课题,大连化物所承担了这一重任。

  “那时,煤合成甲醇已经有了成熟的工业技术,而甲醇制烯烃则是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也是全球范围内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刘中民说。

  “以煤代油”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能源安全,再难也得上。大连化物所迅速成立了以陈国权研究员和梁娟研究员为正副组长的研究小组。1983年,19岁的刘中民进入大连化物所攻读硕士研究生,随即加入到团队当中。

  “首先要闯的一道难关是研制催化剂,有了催化剂才能将甲醇转化为烯烃。”刘中民说。

  当时,有ZSM—5分子筛催化剂和SAPO—34分子筛催化剂两条技术路线。前者已有工业应用的例子,风险比较小,而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潜力,还要进一步研究。权衡考虑之后,研究团队最终决定“两条腿走路”。

  经过几年夜以继日的奋战,团队在国内首先合成了ZSM—5型沸石分子筛,向实现甲醇制烯烃的战略目标迈出了第一步。之后,研究人员乘胜前进,先后完成了3吨/年规模沸石放大合成、4—5吨/年规模的催化剂放大设备,以及日处理量1吨甲醇规模的甲醇制烯烃固定床反应系统和全部外围设备,并在1993年完成了中试。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可大幅度提高烯烃产率,工业应用前景更好。1995年,团队采用自己首创的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烯烃新工艺方法,完成百吨级中试试验。试验结果很好,项目被中国科学院授予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原本以为项目就此会顺利推进,没想到“突变”而至:国际油价大幅度下滑,一度跌至不足10美元/桶。

  “这样一来,与石油制烯烃相比,煤炭制烯烃的成本过高,因此,企业对煤炭替代石油生产烯烃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刘中民说。在一段时期内,研究因陷入僵局。

  化工行业不同于其他领域,一个新工艺过程绕不开逐级放大,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工业示范,最后才能产业化。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

  刘中民不想放弃,他坚信对于国家,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于是,在推动技术研发的同时,他开始四处寻找投资,盼望与企业联合开发。

  “当时压力很大。”刘中民坦言,“如何让企业理解我们的技术前景和潜在优势,说服他们支持建设万吨级工业性试验装置,在放大中验证和完善技术,对我们这些专于科研的人来说,着实是个挑战。”

  1998年,刘中民向中国科学院递交报告,希望有机会能够“借钱”继续攻克这项技术。不久后,刘中民团队就收到了中国科学院特批的100万元科研经费。

  “利用这笔经费,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甲醇制烯烃过程的反应机理,完善了催化剂放大和工艺技术,同时继续寻找进一步放大试验的机会。”刘中民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得知大连化物所已经开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甲醇制烯烃实验室中试技术并正在寻找投资和合作伙伴的消息后,陕西省决定与其合作开展工业性试验。

  当年8月,总投资8610万元、年处理甲醇能力1.67万吨的工业性试验装置,在陕西省华县(现渭南市华州区)开工建设。刘中民团队在当地的一家化工厂安营扎寨,开始了至关重要的工业性试验。

  “最初,整个厂区只有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装置孤单地矗立在那里,工厂基础设施简陋。”小组成员、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张令令回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中民带领团队在厂区度过了700多个日日夜夜。这期间,他很少睡过踏实觉,即使是晚上入睡后,总会过一会儿就起床看看装置上面的火炬是否还亮着。如果火炬燃烧,说明装置运行正常,他才敢躺下眯一会,“火要不亮就得赶紧往那跑,说明可能有问题。”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刘中民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100多人,36米高的大型装置,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非常有可能中断难得的工业性试验机会。”

  700多个日夜的“提心吊胆”,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2006年5月,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宣告成功,取得了设计建设大型装置的可靠数据。

  此后,项目继续顺利推进。2010年,神华包头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煤制烯烃工业化;2011年1月,郑重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由此,我国率先实现了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

  漫长而艰辛的研发历程,融入了大连化物所三代人对科研的追求和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执着。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甲醇制烯烃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收获荣誉的同时,小组成员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断开拓创新,推动技术继续升级换代,成为他们新的目标。

  2015年,具备更高烯烃收率的第二代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工业化成功投产,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世界煤(天然气)基烯烃工业化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2020年11月,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与前两代技术相比,在反应器尺寸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代技术使甲醇处理量从每年180万吨提升到360万吨,换算成烯烃的产量,就是从每年60万吨增加到135万吨;吨烯烃甲醇单耗从之前的3吨下降到2.6至2.7吨。

  “第三代技术的单套装置甲醇解决能力大幅度的增加,单位烯烃成本下降10%左右,能耗显而易见地下降,经济性明显提高。”刘中民说。

  在不久前,基于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始建设。

  刘中民说:“煤制烯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推动鄂尔多斯和相关地区煤炭资源产品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助力实现区域产业体系优化,促进国家烯烃原料多元化。”

  截至目前,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系列技术已签订32套装置的技术实施许可合同,烯烃产能达2160万吨/年(约占全国当前产能的1/3);已投产的17套工业装置,烯烃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

  “转化一代,开发一代,前瞻一代。”这是大连化物所对煤经甲醇制取烯烃研究的总体部署。对于未来,刘中民表示:“就像接力赛跑一样,导师把煤制烯烃的接力棒传给我,作为传承人,我要带领一群年轻人,继续跑下去。”(记者 吴月辉)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新闻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近年来,昭通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昭通模式”,推出促进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2023年以来,昭通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起的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别的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另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爱玩电子游戏,有时为通关甚至不惜晚睡熬夜。熬夜意味着睡眠时间大幅度减少,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这样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和学习效率,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据最新一期《风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摄入一些,或能为心脏健康加分。为降低心血管风险,目前医生给出的建议大都与减少炎症有关,包括少服用可的松药物、不吸烟、降低胆固醇,和控制高血压等。

  近日,由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的课题“伊春森林芬多精成分解析与释放规律”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经查新,此前未见有关报道,该项目为全国首次对伊春森林康养功能成分的定性定量科学研究。

  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AI(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

  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高度认可;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科学家时代的衰竭。将诺贝尔奖颁发给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成就,并非意味着人类科学家的地位受到动摇。

  江俊强调,这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研究范式,能从数百万种可能的配方中迅速识别最佳组合,极大地加速了新物质的发现过程。《自然》报道也指出,AI“科学家”通过自动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功能,明显提高了研究效率,减少了科研成本,并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工程案例

91制品短视频网页进口版 - 91制品短视频网页进口版下载安装版V

91制品短视频网页进口版 - 91制品短视频网页进口版下载安装版V

91制品短视频网页进口版 - 91制...


更多+
2025武汉工博会:智能工厂工业自动化展会

2025武汉工博会:智能工厂工业自动化展会

2025武汉自动化展2025武汉工博...


更多+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石化热电机组清洁提效改造工程给煤机招标公告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石化热电机组清洁提效改造工程给煤机招标公告

3.1 本次招标...


更多+
临潼供电公司举行2025年安全出产作业会暨安委会第一次会议

临潼供电公司举行2025年安全出产作业会暨安委会第一次会议

1月17日,临潼...


更多+

相关设备